長山社區黨委書記吳亞琴在社區工作19年,居民誇她“沒挑兒”她為啥不把辦公室設在四樓“這麼高,群眾找我多費勁!”來辦公室出租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長mSATA山社區黨委書記吳亞琴 D10
  A03版
    長山社區在哪兒?它,在長春市長褐藻醣膠新街上。現有2100個家庭、6583名居民,散居在0.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。
    19年前,當吳亞琴由一名國有企業中層幹部下派到長山社區前身———團山街道九委工作時,有5句話描述著社區當時的環境:“屋冷過不了冬,房漏遮不了雨外接式硬碟,窗破擋不了風,門舊防不了盜,路差走不了車”。
    19外接式硬碟年後,這裡變成了“花園”。
    社區的居民說:這一切的改變,只因為他們有個好的帶頭人———吳亞琴!
    7月2日、3日,記者來到長山社區,實地看社區的變化,實地聽有關吳亞琴的故事。
    ■嗓子
    常年不停地說 啞啞的
    “歡迎來我們家!”7月2日,站在長山社區門口,吳亞琴張開雙臂,臉上滿是笑容,用沙啞的嗓音歡迎記者一行人的到來。
    吳亞琴,今年54歲,是長山社區黨委書記。她個子不高,穿著白色的工裝,臉上總是帶著笑。
    把大家引進社區一樓的大廳,她就為大家介紹情況,其間還穿插著安排社區工作,上足了發條。但她佈滿紅血絲的雙眼,卻泄露了她的“狀態”。
    “書記,這些天忙得有些累。”社區黨委副書記周浩說,這些天,社區的事多,書記她每天4點多就來社區工作了。
    交談中,記者註意到吳亞琴的嗓子。“常年不停地說,就這樣了。”她簡單地解釋了一句。
    “早期開展社區工作,基本上‘交通靠走,工作靠吼’,練就了她的大嗓門。”熟知情況的長春市團山街道黨工委書記於志明說,這也讓吳亞琴付出了代價。由於長期過度使用聲帶,使她患上了聲帶息肉,嚴重時根本說不出話。動過兩次手術,每次術後她都沒有向組織多申請一天假,出了院就馬上回到社區崗位上,她始終放心不下社區的6583口人。
    為啥這麼玩命地工作?吳亞琴很動情:在社區這巴掌大的地方,書記是群眾的主心骨、當家人,社區就是群眾和黨委、政府之間的紐帶和橋梁,群眾的事,我們不管,誰來管!
    ■家
    社區才是她家
    吳亞琴的家,就在社區辦公樓的前一排居民樓里。
    “要說家,社區才是她的家呢!”熟知她的人,都會這麼說。
    說吳亞琴的一天,描述起來很簡單:早上,早早地來,四五點鐘到社區是常事;午休,就根本沒有休息過;下了班,經常加班,家裡的事甩給了丈夫;甚至是半夜時分,只要居民打電話找到她,她都會馬上“披掛上陣”。
    “在她的帶動下,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在7點半之前就到崗工作了。”社區工作人員範紅礁說,“剛來時,我覺得自己是新人,得好好表現一下。”第一天,她8點就來了。結果,所有人都開始工作了。這是咋回事?不是9點上班麽?第二天,她又提前了20分鐘,結果,還是最後來的。她有些不知所措了。最後,問身旁同事才知道,在吳亞琴的帶動下,工作人員都養成了早來工作的習慣。
    新辦公樓建成,為吳亞琴準備的辦公室在四樓。“這麼高,群眾來找我多費勁啊!”吳亞琴拒絕了,之後,一樓進門左手邊的一間小屋,成了她和周浩的辦公室。想找她,進門就能看見。
    為了社區這個家,她捨去了她的小家。就算在女兒高考時,她也沒有離開社區。由於沒時間照顧家,家務事全落在丈夫身上。丈夫半開玩笑地說:“亞琴啊,你明天把被子搬到社區去吧,我和閨女有啥事就去社區找你,要不你這樣回來再回去多麻煩!”
    女兒也曾抱怨,“看著別的孩子在媽媽面前撒嬌,我好羡慕,媽啥時候有時間能陪陪我啊!”
    聽著丈夫和女兒的話,吳亞琴心裡也酸酸的,“社區大‘家’不安定,咱小‘家’也好不了,你們爺倆再堅持幾年,等我退休了,加倍補償你們!”
    這19年,如果每8個小時算一個工作日的話,她為社區付出的時間可以達到三十年。
    ■稱呼
    社區居民嘴裡的閨女、丫頭……
    說起吳亞琴,社區居民們嘴裡自然蹦出的是“閨女”、“丫頭”、“妹子”、“大姐”……這些親切的稱呼。
    隨意攔住一個居民,都能說一兩件有關吳亞琴的事。
    “就是我的親閨女。”說這話的,是80多歲的獨居老人孫介臣,他連連地豎大拇指,誇獎著吳亞琴。
    考慮到他年事已高,為了防止遇到突發情況無人救助與照料。吳亞琴向他要了一把備用鑰匙,還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存到老人手機里,並設置了一鍵撥號,告訴老人遇到急事馬上聯繫她,她會第一時間過來,然後再通知老人的兒女。一天夜裡10點多,老人連著給吳亞琴打了3遍電話,吳亞琴接了3次都沒人說話,打回去又沒人接。這可把吳亞琴嚇壞了,以為老人發生了什麼意外,馬上和丈夫披上衣服拿著鑰匙就往老人家裡跑。到那一開門,看到老人正悠閑地躺在床上看電視,而且老人很意外:“閨女,大半夜的你咋來了呢?”原來,老人看電視時把電話放到了枕頭下麵,一抬手就不小心碰一下,一碰就給吳亞琴撥過去了,再加上老人耳朵背,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……
    “亞琴丫頭,那可是沒挑兒!在哪兒,也找不出。”73歲的鄒淑雲說了一件事。
    2005年,長山社區進行基礎建設,共有7處工程同時施工。正帶領社區人員在工地上協調,吳亞琴突然感到腹部疼痛,就去醫院診治,醫生建議輸液治療。考慮到工地正施工呢,讓別人盯著,她又不放心。就回到工地上,將弔瓶掛在牆角,帶病監督施工。
    “你見過這樣的麽?”鄒淑雲笑著反問。
    後來,在採訪中,有居民又為這個故事補充了一些情節。當時,正值中午,有居民很心疼她,將煮好的餃子,端給了她。
    “十九年啦,她給我們辦的事是太多了,說也說不過來。”居民李淑蘭說得很實在,“作為社區老老少少每一天都很高興、很幸福,是她的辛苦換來我們的幸福。”
    居民都誇她好,記者多少有些不甘心。在社區里轉了幾圈,還真找到一位老太太,說起吳亞琴,原本還笑著的臉,立馬板了起來,“我有意見。”
    問她為啥,就說“閨女不好”。一聊,才知道,人家這“閨女”叫得可是貨真價實。這位77歲的王秀珍老人,是吳亞琴的母親,就住在吳亞琴家的後一棟樓。“到我這歲數,就想跟姑娘黏一會兒,說點窩心的話。可我這姑娘,粘不到邊啊。”王秀珍說,別看兩家就住前後樓。有時候,一搭邊,剛一張嘴,就被堵回去,“媽,社區這邊有事呢,我回頭再跟你說。”
    “她也孝順,就是乾的這份工作太忙活了,沒時間照顧我們。”說著話,老人眼圈紅了,心疼著女兒。
    ■工具箱
    這裡裝著的是“貼心”
    在社區,有4個便民工具箱,分別是木工箱、瓦工箱、電工箱和水暖箱。
    它們也是有故事的。長山社區的樓房是1987年的舊樓房,平時居民們修修補補的小活不斷,但一般居民家裡並沒有那麼齊全的專業工具,還有一些專業的技術活也不是誰都能幹的。
   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?這是吳亞琴心裡一直琢磨的。她先是找到院里的能工巧匠們,挨個做工作,希望他們能夠投身於志願服務居民的隊伍中來。
    這些人看到吳亞琴連這點居民自己家的小事也放在心上,很是感動,全都當即表示願意為社區居民義務服務。於是,長山社區的“四小志願服務隊”就這麼組建起來了。
    隊伍成立後,吳亞琴又購買一批專業的維修工具,在社區設置了4個便民工具箱,有木工箱、瓦工箱、電工箱、水暖箱,分別對應四小志願服務隊的四類服務項目。
    居民可以來社區借用工具自己維修,也可以把訴求反映給社區,由社區聯繫志願者為其提供更加專業的維修服務,這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    為社區居民服務19年,吳亞琴總是在看、在想、在發現:看到居民買秋菜不方便,她就在社區準備兩個小推車供居民買秋菜時借用運輸蔬菜;看到轄區不少人行動不便,就在社區準備了兩個輪椅供居民借用;看到居民廢舊自行車亂堆亂放、出行不便,就統一處置後購買了10台嶄新的便民自行車供居民借用……
    本報記者 王小野
  (原標題:她為啥不把辦公室設在四樓“這麼高,群眾找我多費勁!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d41kdfh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